什么叫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探讨

2024-05-20 20:32

1. 什么叫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探讨

产指企业;学指大学;研指科研单位。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相互协同合作开展研发与创新。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指其中的写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和学习机制

什么叫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探讨

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企业应该怎么做

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的环境,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应健全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国内有关产学研合作法律的相对分散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在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式、各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以及优惠政策等做出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法规,从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打造一个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严格、市场平等竞争的良好法律环境。二是完善财税政策。应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为载体,设立相应的研究计划,财政扶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税收补偿机制,激励企业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对符合规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品给出明确界定,并给予优先采购权,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健全,缺乏一个比较有效的社会科研资源整合机制,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到位,行为短期化、形式化,往往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为目的,缺少长期的战略性合作,缺乏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是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方式。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风险责任。例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相应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风险由企业承担,但企业可以采取提成、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的分配办法,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得的报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二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咨询评价系统,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参考资料,也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互了解提供共享平台。三是加强科技中介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中介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等职能,具体包括:统一制定中介服务机构的标准,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定期的资格认定和复查,实施动态化管理,以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管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变简单服务为多方面服务。
第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关键还是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问题。只有企业真正建立起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承担起技术创新的主体责任。一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二是要切实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把更多精力财力投入到加强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工作中,特别是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三是要积极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寻求建立与其他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创新联盟,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

3.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什么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将极大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不再像过去那样弱小了,尤其是出现了一批创新型的领军企业,针对产业前沿技术展开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也有能力牵头联合大学和院所开发前沿技术。这种历史性的变革,决定了创新型的领军企业可以在国家的科技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扩展资料:
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措施:
要实现“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真正落地,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或管理办法加以引导和推进。过去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在推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中加以借鉴。
要切实推动领军企业在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特点,深化改革当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中的一些制度和惯例,更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什么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4. 怎么搭建新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

23日下午,西北大学、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约。“今天签约的两个项目,一个是胶原蛋白在医学材料领域深入应用的项目,另一个是稀有人参皂苷在预防医学和营养医学方面的应用项目。我们计划把这两个项目在高新区进行转化,两个项目转化后预计将带来80亿元到110亿元产值。”昨日签约仪式后,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西北大学、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国内外对于安全高效人源性胶原蛋白的迫切需求,立足全长胶原蛋白的发酵合成及其衍生生物医用材料的精细制造技术,在功能修复敷料和体内可植入型医疗器械行业领域重点研发创新性胶原类生物医用材料和产品,全力打造集生物技术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基地,技术转让金额1亿元,项目计划投资4亿元,建成后年产值预计达30亿元。
“同时双方立足研究高效抗肿瘤、降压、降血糖系列稀有人参皂苷生物发酵合成与酶法修饰转化的产业化制备技术,开展新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新功效研究为主的创新药物开发,研制一批新型预防医学和营养医学产品,实现多种高活性抗肿瘤化合物从实验室毫克级的水平跨越式实现百公斤级生产,技术转让金额1亿元,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建成后年产值预计达50亿元。”严建亚表示,两个项目的落地转化,可为我省创新医疗器械、新药、预防医学产品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助推相关领域快速发展,搭建新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生物医药领域全力打造硬科技之都,助推“大西安”建设。

了解到,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生物材料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其聚焦于皮肤区学、医疗器械、预防医学和营养医学三大健康产业方向,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该公司研发的类人胶原蛋白核心技术被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为国际级领先水平。获得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位列该领域第一)、2016年国家专利金奖、2017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公司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建了‘陕西省生物材料重点创新团队’及两个省级工程中心,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严建亚说,通过相关平台,企业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意见等,并将这些反馈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这样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会充分考虑用户意见、需求方向,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企业和产业及产品结合得更紧密,院士工作站研发成果更贴近市场和消费者,所以成果更容易转化。” 

5.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什么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将极大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不再像过去那样弱小了,尤其是出现了一批创新型的领军企业,针对产业前沿技术展开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也有能力牵头联合大学和院所开发前沿技术。这种历史性的变革,决定了创新型的领军企业可以在国家的科技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扩展资料:
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措施:
要实现“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真正落地,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或管理办法加以引导和推进。过去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在推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中加以借鉴。
要切实推动领军企业在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特点,深化改革当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中的一些制度和惯例,更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什么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6. 高校在校企联合,产学研,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及成果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产学研合作认识

高校产学研合作不仅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相比,高校存在产学研合作科技资源配置和有效使用方面效益不高;科技创新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科研人员热心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面向实际应用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受诸多因素制约,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意识,加强与社会各方联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国家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产学研合作人才高地,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在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就是要突破传统办学模式,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要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高校培养目标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零距离”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教学、科研、基地、就业等全方位一体化合作。通过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提升校企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联合研发、共建基地,促进校企联合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

要实现从“单一型”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一方面企业要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参与指导大学生实训实习,另一方面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师资培训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企业科技研发或生产实践,拓宽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使教师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熟悉专业技能,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师傅”,真正实现三、从“单一型”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要实现从“纯理论”向“理论+实践”教学转变。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深化教学改革,适时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延伸,实现“纯理论”单一式教学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转变。

四、建立评价体系,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

建立高校产学研绩效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产学研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高校产学研发展的持续动力源泉。当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相关信息平台亟待升级,需要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指标体系。围绕高校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需求,结合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从评价模块、评价因素、评价指标三个层次来确立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高校产学研合作投入产出原理,建立两大模块——投入模块、产出模块。投入模块涉及硬件条件、人才资源、经费投入等评价因素;产出模块涉及联合培养、成果产出、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等评价因素。以上两大模块评价因素尚不足客观反映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还需要细化评价指标,从多维角度做出权重量化,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模型,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客观、有效。

二是完善基础数据。基础数据的收集完善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前提。一方面要建立产学研合作数据收集机制,按照数据标准一体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收集方法,如文献检索调查、访问或抽样调查、问卷或网络调查等方法进行基础数据收集。

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对各级各类、不同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经费强度、获得委托研究费用等的评测工作,建立各自评价标准。如工科院校和农林医师院校、211院校及省部共建院校和普通地方高等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评测标准体系。

四是统一信息平台。以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需求为基础,构建集企业科技库、高校专利和成果库、专家信息库、合作组织信息库、相关政策信息库、科技动态信息库、人才培养及培训信息库等为一体综合信息平台。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把各类信息库相互衔接,集中统一管理,杜绝垃圾数据出现,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五是建立运行维护机制。建立信息审核机制,采取分级授权管理的方式,加强信息平台的运行维护管理,强化管理维护责任,确保信息平台的安全、高效、平稳运行。

五、积极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

在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高校、社会需要共同构成一种“三位一体”模式。只有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才能最大化,才能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要构建政府协调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协调组织职能,设立专门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和规范高校和社会的合作行为。通过舆论引导、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投入保障、信息服务、评估监督等手段,对高校产学研合作内外环境和关系进行宏观的指导和管理。

要建立高校联合服务机制。加强高校间横向联系互动交流,实现多学科、多领域资源共享,如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实验室共建、科技联合攻关等。打破地域、学校、人才、科研成果壁垒,构建高校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形成相互合作、相生相长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生态链。

要建立全社会参与联动机制。高校产学研合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因此,创新全社会参与联动合作机制,逐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产学研合作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形成“政策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同时,要促成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的各种保障机制,如宏观调控机制、激励机制、科技成果流动机制等。通过广泛参与有效合作,高校、政府与社会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生态体系”,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7.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由什么牵头

法律分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三条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由什么牵头

8. “产、学、研”一体化

学:提出“爱的教育&快乐学习”的理念,投资近4亿元创建了沈阳北软职业技术学院(非营利性),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青春号”,倾力培养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的“互联网+工业”的两化融合型人才近万名。
  
        研:拥有多语言协同翻译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防创新团队;省高校创新团队;省重点工程中心和实验室;拥有机器翻译和知识工程管理等人工智能领域里一流的研究团队,打造了具有整体国际领先水平的协同翻译生产线,提出大数据比特能理论和管道技术,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防预研、国防基础科研等项目70余项。
  
        产:在国内率先打造了为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服务的工业互联网--中国工业淘堡网;拥有涉及8种语言,2000余个行业,100多个国家的专利、标准、论文和情报2亿余篇;拥有150万个比特能-机器人,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工业大数据云平台;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中国互联网+百佳实践(协同制造)”。 
  
 本着“企业少跑腿,服务送上门”的原则,助力优质营商环境建设,市经信委组织沈阳市智慧工业云平台服务人员进驻企业现场,实地进行企业上云部署和培训,将政策落实处。
  
 下面就让我带您走近“沈阳市智慧工业云”企业服务现场,感受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带来的创新活力。
                                          
 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
                                          
 沈阳华晨汽车集团
                                          
 沈阳三科核电设备制造公司
                                          
 沈阳华晨雷诺金杯公司
                                          
 中船重工(沈阳)辽海输油设备
                                          
 沈阳中钞信达金融设备公司
  
 现场火爆程度已经不允许我们逐一呈现给大家,随后会给大家陆续报道...
  
 “沈阳市智慧工业云平台”是沈阳市智能制造重点工程项目,面向全市优势、重点和新兴产业打造创新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服务云、创新服务云、定制服务云、外包服务云、咨询服务云”,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等全产业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协作,为全市企业免费提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企业知识服务中心。主要内容包括:全球专利、行业标准、科技文献、行业动态、市场招标、商机雷达、产业政策、政府动态、项目申报、客户名录、知识产权、行业专家、供需合作、产能发布、紧急招工板、技术供需、机加工厂等五十余项应用功能,通过信息获取、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管理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