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是因变法而强盛起来的国家,为何秦国迅速强大而魏国却逐渐衰落?

2024-05-20 16:58

1. 皆是因变法而强盛起来的国家,为何秦国迅速强大而魏国却逐渐衰落?

皆是因变法而强盛起来的国家,为何秦国迅速强大而魏国却逐渐衰落?魏国和秦国曾是依次正确引导战国时代布局的两大诸侯强国,战国初期,魏国为格局的引领者,那时的魏国是中原地区更为富强的诸侯国,也是当时唯一的强国,有着中原地区非常高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基本上各种诸侯国的发展都要看它的脸色。
而秦国则是在商鞅变法以后强盛起来的国家,自变法以后,秦国基本上摒弃了中国持续发展的不可控因素,克服了许多体系上的问题,让国家实力骤然提高,迅速成长为真正的诸侯强国。而随着国家进一步发展,也随着军事方面的持续往外扩大,秦国实力逐渐稳健的提高,到战国后期已是一家独大地位了。可以说,皆是因变法而强盛起来的国家,为何秦国迅速强大而魏国却逐渐衰落呢?
01秦国与魏国,变法程度不同
魏国尽管是由于李“悝”变法而强盛起来的,但魏国所推行的李“悝”变法是一个阶段性的变法,换句话说,在魏文侯或者到了魏武侯时期,变法就已经被停滞了下来,要记住中原地区的局势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以战事所组合起来的年代,每一个时代的发展水平,或是每一场重要战事的爆发,都可能引发时期格局的变法。就如同大家所说的那样:逆水行舟。
02秦魏两国在用人制度上的不同态度
实际上,秦国的富强在一定程度上全是借助外界人才的:秦孝公时代的发展商鞅、秦惠文王时代的张仪、秦昭襄王时代的范雎、秦王嬴政时代的发展尉缭子……,这种对秦国发展历程的贡献都是无法用言语去衡量的。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发展打下的前提,让秦国完成了由懦弱到富强的转折点;张仪给出了连横的政策,打击了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消除了秦国发展趋势的外部工作压力,让秦国可以安稳的开展整体实力提高。
03秦魏两国君主统治能力不同
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以后,统治君主的能力是被人诟病的,好像魏惠王,在他统治早期,魏国的发展还算可以接纳,但魏国的用工之风之所以如此僵硬,正是因为他的时期留下来的祸患,此人针对权利十分固执,不愿将手里的权利放归到大臣手里,针对下属的百姓多的是猜忌。
04结尾秦国和魏国尽管都是因为变法而强盛起来的国家,可是这俩国家对于变法的坚持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了之后发展趋势现行政策发生误差,秦国将变法坚持了下来,加上各代贤君的大力支持以及用工层面的稳定,让秦国的国家实力节节高升,奠定最后一统中原的态势。
而魏国在魏武侯以后,就把变法停滞了下来,可是没有新生力量的大力支持,国家累积实力总有一天会庸庸碌碌,加上各代软弱无能君主的平庸统治,以及在用人制度等方面的僵硬,让魏国的发展愈来愈迟缓,却让魏国实力愈来愈降低,最后一个以前的佼佼者在茫茫大水里轰然倒塌,这或许就是魏国最大的遗憾,以及最深的伤痛。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皆是因变法而强盛起来的国家,为何秦国迅速强大而魏国却逐渐衰落?

2. 这么强大的魏国,最后为什么被秦国给吞并了?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可以说,在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止,几个豪强接连称霸,诸多小国不断灭亡。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各个依旧挺立的诸侯大国却不再仅仅追求称霸了。他们从春秋的战火中一路踏过,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他们心中,一统天下才是最终的目标。
为此,他们大吞小,强兼弱,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实力。
战国初期,变法后的秦国国力日益强盛,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剽悍的民风,隐隐有问鼎中原之势。其他国家在惊叹于秦国成长的同时,也愈加提高了戒备。其实,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并不是秦国,而是占据中原的魏国。

从公元前413年开始,魏国便不断对秦国发起战争。魏军兵锋所指,秦军无不望风而逃。魏军趁势追击,不仅占据了秦国西边的大片之地,而且,逼得秦国只能退守洛水。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自此,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魏国强压秦国一头后,又在公元前404年派遣大将攻打齐国,齐国虽然奋力抵抗,但是,仍然没能守住己国的长城。秦国、齐国在诸侯国中,向来以强悍著称,谁知都败于魏国之手。其他诸侯国惊讶之余,在与魏国的外交中,无不小心谨慎,礼让三分。研究学者经过仔细分析,认为:魏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初期扬名立万,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一、地理位置优越: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魏国地处中原,仅凭源源不断的粮食一项便可与他国一较长短。
二、兵器锋利:战国时期,军队打仗的时候逐渐开始使用铁器。而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就在韩魏一带。凭借精湛的冶金水平,魏国率先开始用铁质兵器来代替青铜兵器。据史书记载,魏军作战时,很多兵士都身披重型铠甲,手持锋利的铁剑,背着硕大的铁弓。他们的弓箭,可以拉到十二担,并配有五十枝利箭。
给将士配备如此精良的武器,是其他国家很难达到的。如此一来,魏军在交战之前便平添了很多战斗力。
三、果断变法:很多人都知道秦国在变法之后走向了富强,但实际上,战国中第一个变法的诸侯国确是魏国。当时,魏国的君主魏文侯果断采用李俚和西门豹的主张,力排众议地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变法之后,魏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凭借这三个优势,魏国的国力日益强盛,终于成为了一个实力雄厚的老牌强国。但是,如此强悍的魏国,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呢?
其实,魏国的衰落也是有理由的。
第一,魏国国君心胸狭窄,不能留住人才。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的君主便一代不如一代了。吴起和犀首是世间罕见的名将,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魏国君主却无端猜忌两人,硬生生地将两人逼到了楚国和秦国。有人向他举荐才华横溢的商鞅,他却不屑一顾,一点也不考虑商鞅的主张。看到魏国君主如此行事,有志之士纷纷离开魏国另谋出路。
第二,魏国在强大的时候虽然连胜连捷,可是,并没有一个明朗的目标。战国初期,魏国蚕食天下,虽然,令诸侯国胆战心惊,但却是一会打南边一会打北边,没有一个清晰的进攻方略。虽然,这期间攻陷了不少城池,但是,却只是在盲目扩张,不成章法。魏国在全胜之时,版图就像扁担一样,两头大中间小,西边和东边只能凭借狭小崎岖的上党地区相连。
而魏国的粮草辎重都在在东边的大梁,西边如果有警,只能走上党小道。此道狭窄难走,难以应急。秦国强大之后一直对魏国河西之地虎视眈眈,并不断出兵来攻。魏军从东部调兵千里来援,可秦军以逸待劳,魏军很难占到便宜。后来魏惠王将河西六百里土地割让给秦国,并不是魏国势力不济,实在是版图所限,鞭长莫及。

魏国巅峰之时,其他诸侯国还正在发展。魏国在战胜秦国后,如果能审时度势,继续向西,那么一举灭秦也并非不可能。即使不能灭秦,也必能令秦国元气大伤。但是,魏国却见好就收,给了秦国喘息之机。
第三,树敌过多:战国初期,魏国凭借兵锋之利,攻赵伐韩,逼秦迫齐,虽然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但也树立了太多的敌人。魏国虽然强大,但四周都无险可守。此后,齐秦两国相继崛起,对魏国呈左右夹击之势。魏国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焉有不败之理?

3. 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呢?

魏早年未能灭秦,历来为后人所诟病。
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魏国曾一心要攻秦,最后未灭秦,绝非简单的“选择失误”。他曾一心想先打秦,但因为在细节上的失误(而不是战略选择上的失误),使他最终无法灭秦,霸业衰落。
哭泣的名将
前390年,魏河西。一辆疾驰的马车停了下来。一位地位尊贵的中年人缓步走下车,静静地看着黄河。望着奔腾的黄河,这位中年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仆人急切地走过来:您戎马一生,刀光剑影中从不变色,为什么现在痛哭起来了呢?
中年人叹息道:这片土地,正是用武之地,我和兄弟们浴血奋战才保住了此地。我正准备借此大展宏图,怎会预料到我王不用我了呢?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只怕很快就会丢失了!我不是为自己哭,我是哭那些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呀! 良久,他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


这位中年人,正是史诗级兵法家吴起。他所离开的河西之地,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年,就遭到了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伴随他离去的,是他呕心沥血的煌煌大魏,对秦国的优势。
魏长期把攻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早在魏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之前,魏就把攻秦作为他的主要发展方向。


前439年,魏在河西筑少梁城,开始了对秦战争。 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秦魏之间大打出手。终以魏攻占河西与关中东部而告一断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十年里,魏为了集中力量攻秦,在东、南方向放弃了一些局部利益。
前413年,齐、楚,分别大败魏。 可是,魏却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击,而是依然心无旁骛地推进对秦的战争。 直到前407年,魏攻占全部河西及关中东部后,才腾出手来,反击齐、楚。
魏的位置,决定了他很难专力灭秦 后人常常诟病魏国:四面树敌。

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呢?

4. 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呢?

前390年,魏河西。一辆疾驰的马车停了下来。一位地位尊贵的中年人缓步走下车,静静地看着黄河。望着奔腾的黄河,这位中年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仆人急切地走过来:您戎马一生,刀光剑影中从不变色,为什么现在痛哭起来了呢?
中年人叹息道:这片土地,正是用武之地,我和兄弟们浴血奋战才保住了此地。我正准备借此大展宏图,怎会预料到我王不用我了呢?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只怕很快就会丢失了!我不是为自己哭,我是哭那些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呀! 良久,他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
这位中年人,正是史诗级兵法家吴起。他所离开的河西之地,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年,就遭到了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伴随他离去的,是他呕心沥血的煌煌大魏,对秦国的优势。
魏长期把攻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早在魏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之前,魏就把攻秦作为他的主要发展方向。
前439年,魏在河西筑少梁城,开始了对秦战争。 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秦魏之间大打出手。终以魏攻占河西与关中东部而告一断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十年里,魏为了集中力量攻秦,在东、南方向放弃了一些局部利益。
前413年,齐、楚,分别大败魏。 可是,魏却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击,而是依然心无旁骛地推进对秦的战争。 直到前407年,魏攻占全部河西及关中东部后,才腾出手来,反击齐、楚。
魏的位置,决定了他很难专力灭秦 后人常常诟病魏国:四面树敌。
地处四战之地的魏,是各个大国在谋求发展时的首选目标! 历史的车轮已进入战国时代,各大国对小国的攻伐已经基本结束。他们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势必要选择大国进行攻伐。
不管是楚悼王、陈和,还是后来的齐威王,他们都是积极进取之主。他们要积极进取,地处中原的三晋都是他们天然的攻取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单纯的外交来“安抚”齐、楚,全力攻秦,是一厢情愿的!
魏在平定河西后,转身先与齐、楚作战,挫败对方的势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5. 若不是这四个人才离开魏国,统一天下的未必是秦国

作为我国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之一,魏国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曾经一度成为中原的霸主。早在魏国建国之初,开国之君魏文侯便积极变法图强,他任用贤才,大胆改革,帮助魏国国力迅速提升。在他之后,魏惠王又与齐威王会盟于徐州,宣告了魏国的正式称霸。
     
 然而,曾经国力强盛、称霸诸侯之中的魏国却在国力发展到极盛后走上了下坡路,不但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国内的统治也十分混乱。最终,国力大大衰弱的魏国被秦国所灭,成为了始皇帝一统天下的垫脚石。
  
 对于魏国的凄惨灭亡,产生过影响的因素有着许许多多,而在众多理由当中,四个人的出走却格外引人注目。那么,这四人分别是谁,他们的离开给魏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四人当中最为知名且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个毫无疑问是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尽管本是卫国贵族,但商鞅年轻时便作为魏相公叔痤的门客生活在了魏国。公叔痤病重时,曾告诫魏王说商鞅有非凡的才华,要么重用他,要么就得杀掉他,防止他的才能被别国利用,然而,魏王却认为相国是老糊涂了,说的话不值得重视。
  
 对于商鞅,魏王是既不加害也不重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商鞅选择了前往秦国,向正在招贤的秦孝公宣扬自己的思想。后面的故事相信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前往秦国的商鞅和孝公一拍即合,二人共同在秦国推行变法,让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显著且长久的提升。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可谓积贫积弱,而位于其东边的魏国则正是如日中天,因此,曾经魏国经常攻打秦国,并夺取了大量土地、人口。经过变法后,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加,军队战斗力也是空前强大,而为了一雪前耻,秦军在商鞅的带领下出兵东伐,且取得了大胜。
  
 魏王的忽视导致了商鞅的出走,而商鞅则带领过去经常被欺负的秦国改头换面成为了强国。由此观之,商鞅的离开对魏国的消极影响实在很大。
     
 商鞅出走向西,孙膑的离开则是往东。当年,孙膑、庞涓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而学成之后庞涓前往魏国当了将军,孙膑则也受邀来到了魏国。然而,庞涓嫉贤妒能,竟然对同窗痛下毒手,导致孙膑遭受膑刑丧失活动能力,脸上也被刺了字。为了报仇雪恨,孙膑寻机前往了齐国,并在那里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军师。
  
 
  
     
 
  
  
 尽管孙膑的受辱和魏国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但作为主使的庞涓颇受魏王重用,这就导致孙膑的一腔怒火也燃到了整个魏国身上。
  
 此后数十年当中,孙膑数次帮助齐军击破魏军,也除掉了自己的仇人庞涓。孙膑的出走尽管更多是因为和庞涓的私人恩怨,但魏国确确实实是由于此事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实在是多少有些"冤"了。
     
 继商鞅之后,张仪也从魏国出走,并来到了秦国,且得到了重用。张仪本是魏国贵族的后裔,但却没有为祖国效力,而是为实践自己"连横"的政治构想前往了秦国,并为秦国的发展壮大不懈努力。
  
 为了秦的强大和自己思想的实现,张仪曾多次不惜损害母国的利益,让魏人深受其苦。结果,当自己在秦国失宠后,张仪却还能回到魏国担任相国,这实在是中国 历史 上的奇景。
     
 四人中的最后一个也是由魏到秦,他便是范雎。范雎生于魏国芮城,因遭受魏相魏齐的排挤和侮辱而出走,并前往了秦国。来到秦国后,范雎先为客卿,后为相国,深受秦君的宠信和重用,而因为曾经在魏国遭受侮辱,范雎自然不会轻易放下复仇的念头。他不但私下逼迫当年羞辱过自己的人自尽,还与名将白起合作,多次在战场上重挫魏军,让魏国承受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改革家商鞅、军事家孙膑、纵横家张仪和政治家范雎四位杰出的人才都曾经有可能为魏国效力。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他们都从魏国离开,转而前往了其它国家,并反过来帮助其它国家对付魏国。
  
 如果能够重用这四人,魏国毫无疑问会更加强盛,甚至有可能一统天下,而如果没有这四个人,或许秦国不会强势崛起,魏国也不会接连遭遇巨大的打击。因此,确实可以说这四人的离开对魏国凄惨灭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若不是这四个人才离开魏国,统一天下的未必是秦国

6. 魏国是战国首霸,若魏一意灭秦能否成功,能否取代秦国统一天下?

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从此华夏进入了战国时期,而作为从晋国大夫转变为诸侯的魏国来说,他却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什么是魏国,而不是像齐国与楚国这样的传统大国呢?
魏国强大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李悝变法。
春秋晚期,传统诸侯大国,比如晋国、齐国、楚国都因为在连续数百年的争霸中消耗了实力,导致吴国和越国这样中小诸侯国的崛起,但由于国力有限,吴国与越国只是昙花一现,随即就灭亡了,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通过各种途径想让自己国家强大起来,于是战国初期的变法就迅速成为各个诸侯国的首选。
第一个变法的国家就是魏国,第一个变法的人就是魏文侯重用李悝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废除世袭制和井田制,实行法治,奖励耕种,创建魏武卒。李悝变法的很多内容成为后来商鞅变法参考的依据,作为第一个变法并且成功的魏国,其国力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个强国。


二、魏文侯善用人。
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任国君是魏文侯,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战国初期最有能力的君主,同时,魏国又是最出人才的地方,西门豹、庞涓、范雎、公孙衍、张仪、尉缭(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国尉)都是魏国人,包括吴起与商鞅也都是先到魏国的,这些大名鼎鼎的人才如果能为魏国所用,魏国统一天下也未尝不可。
这同样与魏国的地理位置有关,魏国初期的国土包括今天的陕西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及中部、河北南部,处于整个天下的正中间位置,商贾云集、人才荟萃,而魏国第一任国君魏文侯这个人有能力,会用人,礼贤下士,任用了一大批人才,包括李悝的变法也是在魏文侯的支持下举行的,所以魏国才能第一个强盛。
魏文侯起用的人才包括:李悝(战国变法第一人)、翟璜(名相,推荐了很多人才给魏文侯)、乐羊(军事家,攻伐中山国)、吴起(军事家,打败秦国)、西门豹(政治家,治理邺城)、子夏(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等等,而且魏文侯请子夏创建了西河学派,吸引了很多人才到魏国来,也成为魏国强大的原因之一。
当魏国强大起来之后,就开始扩张,魏国的扩散是向四面八方,但是最早的扩散是向西,主要是攻打秦国,从公元前413年开始,魏文侯任用吴起攻打秦国,攻下了秦国的河西地区,这个地方就是今天陕西与山西两省黄河以西的地方,并且趁胜攻入了秦国的郑县,这里是陕西省的华县,已经算是关中了,再往前就打进了秦国的渭水平原,这里是秦国的腹地,秦国生死存亡在于一线。

魏国在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后,设置了一个郡,叫西河郡,而吴起就担任西河郡守,秦国被吴起打败后,失去了河西的战略要地,而且随时受到魏国的威胁,经过几年的准备,秦国集结了50万大军攻打吴起,但是被吴起率领5万魏武卒打败大败,从此之后,好多年的时间里,秦国没有能力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
但是,这个时候魏国的战略发生了转变,魏国不再各西发展,而是把战略重心放在了中原,在第一次西河之战结束后,魏文侯就派出乐羊率军攻伐中山国,用了两个时间灭亡了中山国,中山国在战国初期也算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了,但在魏国强大实力的攻击下,中山国亡国了。
此后,魏文侯又与齐国、楚国、赵国相继发生战争,反而没有与西边的秦国开战,导致秦国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喘息,魏文侯去世后,后来的魏武侯即位,与秦国发生了第二次河西大战,也就是吴起率领5万魏武卒打败秦国50万大军的那一次,之后,魏国就与秦国很少发生战争了,而是把战略重心放在了中原。
而魏武侯之后的魏惠文王,即位9年后,就干脆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不仅远离秦国,而且与中原诸国不断发生战争,尤其是被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打得大败,几十万魏武卒全军覆没,直接导致了魏国国力的衰弱。
那么如果魏国一意向西发展,能不能灭亡秦国?能不能统一天下?


如果魏国放弃中原争霸,一心一意攻打秦国,那么灭亡秦国是有可能的。
从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70年是魏国最强盛的时候,也就是魏文侯和魏武侯在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秦国国力并不强,屡屡被魏国吊打,不仅河西之地丢了,魏国还直接兵临秦国腹地,随时一个俯冲就能冲进秦国旧都雍城,如果魏国把全部精力来用灭亡秦国,这无疑是最好的机会,而且有名将吴起在,灭亡秦国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魏国当时在第一次河西之战击败秦国后,还有能力发动灭亡中山国的战争,如果把灭亡中山国的实力拿来攻打秦国,秦国根本无法抵挡,而且吴起又是战国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5万魏武卒就打败了秦国50万大军,真要灭亡秦国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一段时间对应的秦国国君分别是: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四人。这四人中只有秦献公有能力,其他三位国君在位基本没有啥作为,而且秦出公是个4岁孩子,只当了两年国君,而秦献公的国君之位也有魏武侯的相助。
但是,魏文侯与魏武侯没有看到当时的局势,魏国放弃攻打秦国到中原争霸是非常错误的战略,中原诸多强国,虽然魏国攻取了中山国,但与赵国矛盾加深,导致三晋联盟分裂,而且魏国的周边有齐国、楚国这样的强敌,魏国最终的衰弱,就是被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打败而衰弱的。

魏国如果选择灭亡秦国,受到中原诸侯的干涉会比较少,因为秦国地处边陲,一直被中原诸侯国看不起,认为是荒蛮之地,所以秦国与中原诸侯国在初期的战争很少,主要就是与韩国和魏国交界,而且魏国拿下秦国可以坐拥关中之地,同时其国土又延伸到中原地区,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想想看,如果秦国的地盘和魏国加在一起,不仅占据关中,河套,渭水平原,而且占据了天下之中的国土,再依靠关中为后方,统一天下真的有可能,但是魏国放弃秦国,去中原争夺天下,就失去了强盛的基础,因为中原国家很多,很难灭亡或者占领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因为这会引发其他诸侯国的干涉。
战国的早期和中期就一部合纵连横史,比如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来了个围魏救赵,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国,再比如魏国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国随后在马陵之战中又大败魏国,所以魏国实力虽强,也敌不过诸侯国之间的合纵连横,最好的办法就是休养生息,提升国力,看着其他诸侯国争霸,然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再开战,但是最合适的机会就是灭亡秦国,可惜魏国错过了。

7.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

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魏国曾一心要攻秦,最后未灭秦,绝非简单的“选择失误”。他曾一心想先打秦,但因为在细节上的失误(而不是战略选择上的失误),使他最终无法灭秦,霸业衰落。
哭泣的名将前390年,魏河西。一辆疾驰的马车停了下来。一位地位尊贵的中年人缓步走下车,静静地看着黄河。望着奔腾的黄河,这位中年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仆人急切地走过来:您戎马一生,刀光剑影中从不变色,为什么现在痛哭起来了呢?
中年人叹息道:这片土地,正是用武之地,我和兄弟们浴血奋战才保住了此地。我正准备借此大展宏图,怎会预料到我王不用我了呢?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只怕很快就会丢失了!我不是为自己哭,我是哭那些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呀! 良久,他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

这位中年人,正是史诗级兵法家吴起。他所离开的河西之地,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年,就遭到了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伴随他离去的,是他呕心沥血的煌煌大魏,对秦国的优势。
魏长期把攻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早在魏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之前,魏就把攻秦作为他的主要发展方向。

前439年,魏在河西筑少梁城,开始了对秦战争。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秦魏之间大打出手。终以魏攻占河西与关中东部而告一断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十年里,魏为了集中力量攻秦,在东、南方向放弃了一些局部利益。
前413年,齐、楚,分别大败魏。 可是,魏却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击,而是依然心无旁骛地推进对秦的战争。 直到前407年,魏攻占全部河西及关中东部后,才腾出手来,反击齐、楚。
魏的位置,决定了他很难专力灭秦 后人常常诟病魏国:四面树敌。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

8.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呢?

随着春秋末期赵、韩、魏三家分晋,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来临。而在战国时代的初期,魏国凭借着率先变法的优势,成为战国初期的唯一霸主。
而在魏国的西边,则是秦国。秦国在春秋初期才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可以说实力很弱。且秦国的地盘位于戎狄交汇之处,生存艰难,文明落后,这也是为什么山东六国看不起秦国的原因。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那么,问题来了,魏国如此强大,秦国如此弱小,魏国为什么不乘机将秦国消灭了,以至于被秦国后来居上,直至一统呢?
魏国称霸的时间节点在战国初期,战国初期,赵、韩、魏三家的关系不说友善吧,至少是属于同一联盟的。本来秦、燕、楚这些老牌大国就对三家分晋的事情非常不满,因此战国初期的局势与其说是魏国一家独大,但不如说是老牌诸侯国和三晋联盟二级分化的格局。


一旦魏国凭借着魏国强大的国力强行灭秦,那么燕、楚等国必然不会袖手旁观。甚至三晋联盟内部都会出现瓦解。大家都知道,战国中后期所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山东六国合纵和秦国连横展开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秦国一家独大。
同理,魏国这里也是如此,甚至还不如。毕竟战国中后期,秦国能够据守函谷关,而魏国可是一马平川的四战之地。

因此,魏国一旦出手灭秦,那么他离灭亡也不远了。
秦国一开始只是为周王室养马的,因为养马养得好,所以被赐了一块封地。但是此时的秦国并不是诸侯,只是周王室的附属国。直到周平王东迁以后,秦国才因为护送有功被封为了诸侯,并被赐以岐西之地。
但值得注意的是,周平王名义上是将岐西之地赐给了秦国,倒不如说是因为岐西之地被犬戎糟蹋了以后,周天子看不上了,才将他赐给了秦国。这个地方唯一的特点,就是穷。
又因为秦国四周都是和犬戎交界的,因此秦国不仅穷,还文明程度不高。对于这么一块地方,当时爹魏国还真看不上。

另一方面,当一个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往往能够爆发出超出往常的力量。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国内青壮年皆死,但是却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大败了秦国。乐毅廉颇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几乎灭亡,只剩下了两座城池。可就是这最后两座城池,燕军却迟迟攻不下,以至于被齐国逆风翻盘。
战国中后期的秦国,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灭一个只剩下邯郸城的赵国尚且无法获胜,更何况实力差距没有这么悬殊的战国初期的魏国和秦国呢?
由此可见,魏国虽然强大,可以轻松击败当时的秦国,但是距离彻底灭亡秦国,却相差甚远。战国初期的魏国,既没有灭秦的实力,也没有灭秦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