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公司为什么叫长江呢?

2024-05-10 07:28

1. 李嘉诚的公司为什么叫长江呢?


李嘉诚的公司为什么叫长江呢?

2. 长江实业总市值8050亿,李嘉诚持有40.34%股份,为什么他的财富排行资产却只有200多亿美金呢?

  因为控股和个人持有股份的定义是不同的,他的股份不都在自己名下。

  打个比方:
  长江实业市值4000亿,拥有子公司40%股份记黄埔(市值4050亿),所以长江系列的公司市值8050亿。
  李嘉诚持股长江实业40.34%,只计算长江实业1600多亿港币,子公司大部分股权不是他的,他只是最大股东。

  类似于长江集团这样的大型集团如果出售股份话不能一次性出售,董事会会规定每个人每年可以出售多少的股份。

3. 李嘉诚在长江实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之后做了什么?

在长江实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之后,李嘉诚便着手选拔人才和重用人才。他打破东方家族式管理企业的传统格局,构架了一个拥有一流专业水准和超前意识且组织严密的现代化管理团队。

李嘉诚在长江实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之后做了什么?

4. 世界五百强上为什么没有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

和记黄埔是五百强,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362位。
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简称“和黄”,港交所:0013,OTCBB:HUWHY)是《财富》全球500大企业,也是香港交易所最大上市公司之一。现时,长江实业持有和黄49.97%股权。和黄是业务遍布全球的大型跨国企业,经营多元化业务,包括全球多个市场最大的货柜码头经营商、零售连锁集团、地产发展与基建业务,以至电讯及电台广播服务。
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和黄」英文全称:Hutchison Whampoa )是业务遍布全球的大型跨国企业,一向锐意创新,并勇于采用新科技,经营多元化业务,包括全球多个市场最大的货柜码头经营商、零售连锁集团、地产发展与基建业务,以至技术最先进的电讯服务。和黄截至二0一0年度之经审核营业额约为港币三千二百六十亿元(四百二十亿美元)。
和黄在全球五十二个国家经营五项核心业务,雇员超过二十四万人,核心业务计有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投资及其他,与电讯等业务。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362位。

扩展资料炽热的香港楼市,农历新年后新高不断。港府去年底就调控住宅市场推出额外印花税及买家印花税,但香港李嘉诚旗下的地产开发公司实业长江集团却避走政策,将并非住宅的酒店项目分拆酒店房间出售。
前日长实首推的葵涌雍澄轩65个酒店房间,由于售价比同区二手住宅价格低10%,售楼现场吸引达一千名准买家到场,首批65个房间推出当日晚上8时已全数售罄,为集团套现超过2 .46亿元(港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5. 李嘉诚家族的长江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1950年,22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李嘉诚家族的长江风波